人類學家可以怎麼研究「科學園區」呢?目前正在台灣第一個科學園區:竹科進行研究的莊雅仲老師在今日的芭樂文中為我們勾勒出一個包含了積體電路、都市空間、環境生態的藍圖。我們可以把「科學園區」理解成一個新世界(甚至更廣大的「宇宙」)的構成,遠超過其地理位置的範圍,也將多元的行動者捲入其中。在這個世界中,矽的流動產生了新的組織網絡,也生產了新的空間政治。前者展現在設計公司的垂直與水平關係、封裝公司的不同協力生產網絡以及製造公司的官方連帶與國際行銷管道上,後者則不只是呈現在藉由土地徵收的園區擴張,更透過水流擴散造成了水圳、溪流、河川與地下水的污染,連帶影響新竹周遭的濕地生態如蟹類和牡蠣。晶片工業觸發了都市紋理的擴張,新世紀至今我們看到代表矽佔領的都會化過程,最終燒向竹科所在科學城的各個角落。竹科作為宇宙政治,見證了從量子世界到都會空間的纏繞糾結,以及其餘世界裡行動者的掙扎求生。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57